距离农历春节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,这段时间刚好也是卖家出货的高峰期。今年由于行情比较特殊,疫情在12月份又开始反弹,年关将至,各大出口商和带货企业已经摩拳擦掌,提前筹谋。受疫情影响,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,但相同的依旧还是缺舱、缺柜!

集装箱,正在成为影响全球贸易产业链的关键因素。眼下,在外贸领域,集装箱、舱位和拖车是国际物流链条中跨不过的坎,“得集装箱者得天下”已成为共识。
自去年7月以来,我国出口持续回暖,伴随着海外客户补货需求增加,出口货量急剧上升,不论是海运市场还是中欧班列市场,都出现箱源紧缺、运费飙升、周转延迟等现象。
根据中国集装箱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出口用集装箱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满足:港口卸货之后的卸空旧箱、中国造箱企业的新造箱。

目前全球各地港口出现死亡拥堵、作业缓慢现象,通常60天可返回的集装箱,现在拖延到100天,租箱费用也上涨了150%左右,海运费更是一直在上涨。
除了高昂的运价以外,还要面临“爆舱”带来的双重挑战。出不到一定的高价就订不到舱,货物也就无法按时进港、上船,也就意味着将无法按时交付到消费者手中。
由于舱位不够,船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,常常会将许多已安排好的舱位滞留到下一个航班,对于外贸人来说,甩柜、货物无法按时上船、时效延迟等都会导致客户的流失。

新冠疫情加速了物流企业传统运营模式的变革,客户对物流服务的确定性更加敏感,对全程供应链服务的要求更高,需要同时保障运力和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