闭关锁国是清朝前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。在闭关锁国政策的指导下,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,但由于当时严峻的政治、经济形势,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是在收紧、放松、再收紧中摇摆不定。
清代对外贸易的管理采取行商制度。行商源于明朝的牙行,行商的最初职能评定货物的价格与质量,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,后来业务范围扩大到代商人买卖货物、支付和存储款项、运送货物、保管货物及代政府征税等等。
一、行商制度与对外贸易
1.行商制度的兴衰
当时行商对进出口商品不但承担代为缴纳进出口关税的义务,而且对缴纳关税的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。清朝的行商制度创立于康熙二十五年四月,广东洋货行又叫十三行,其命名的由来不是因洋行数目而定。
诸行分办业务,也是行商之间竞争的产物,竞争的结果导致资本集中。拥有雄厚实力的行商对获取蝇头小利的本港、福潮行的业务不屑一顾,而缺乏实力的行商也无力经营外洋行的业务。“至外洋行之不愿兼办本港者,非力不能两头,不过以外洋之生计利厚,自居大商,视本港之行利微细,若轻取行用,则徒费经营,如重取行用,又恐致讦控。”
市场的竞争促进了外洋行、本港行、福潮行业务的分化。
随着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,行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,为争抢客户,相互压价,严重扰乱了对外贸易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