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之前的传统对外贸易思想大多以代表政治目的的朝贡思想为主,明初的贸易思想对此因循延续,海禁成为主流。然而现实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,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,私人海上对外贸易在困难重重中屡禁不鲜,朝野上下皆有呼吁政府改变海上对外贸易政策的声音。这些思想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论述,更有有识之士已然认识到当中经济规律的作用。一种反应民间资本扩张需求和代表商人利益的外贸思想出现,强调应站在富国强兵的高度开放海上对外贸易。于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发展到明朝,产生了质的变化。
与之对应的另一方,也一直以重农轻商、倭患不绝等作为理由不断与开放贸易思想争论。海禁时紧时松,海外贸易思想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。
一、明前期朝贡思想主导下的异议
明初,朱元璋在经历了短暂的开海后,基于政治、外交和军事的考虑,规定“片板不许下海”,同时在法律中规定海禁,并不许后世改变。于是乎,朝贡贸易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方式。然而经济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。
一方面,朝贡贸易对交易对象、交易方式和交易内容等种种严苛的限制,贸易双方无法完全实现互通有无的贸易目的。而且朝贡活动本身“怀柔远人”、“厚往薄来”的思想内涵,导致其根本不是真正具有经济意义的商品交换行为,非常消耗国家财力,国家财政的经济负担因此加重。